PMC Fact.8 的两套搭配
原作者: 尧辰
简介:PMC Fact.8 不是什么新产品,早在2010年之前就推出了,是Fact系列中的一对落地式音箱。目前Fact系列有Fact.3、Fact.12和Fact.8三个型号,Fact.3是一对书架箱,PMC Fact.8和Fact.12都是落地箱,这个系列的旗舰当然就 ...
产品总代理:新汉建业
PMC Fact.8 不是什么新产品,早在2010年之前就推出了,是Fact系列中的一对落地式音箱。目前Fact系列有Fact.3、Fact.12和Fact.8三个型号,Fact.3是一对书架箱,PMC Fact.8和Fact.12都是落地箱,这个系列的旗舰当然就是个子最高的Fact.12三分频落地箱,PMC Fact.8则排行第二。听说这个系列的声音风格与传统的PMC很不一样,不过笔者从来都没有听过,稍许有点遗憾,这次终于可以听到了。
PMC Fact.8刚送到本刊时被两个大纸箱包裹着,笔者开玩笑说那是两对吧,开箱后送进视听室,正好搭配闲着无事干的Bryston B135 SST2合并式放大器。Fact.8的面板比较狭窄,笔者用尺子量了一下,高度是103cm,宽度只有15.5cm,而深度却是达到38cm,宽与深的比例超过1:2,这是不多见的,Fact.8看上去显得修长,同时还带着一丝现代感,比PMC的传统造型更简洁。细细端详之下,发现Fact.8前方的标牌与过去不同,以往长条形的标牌换成圆形,“PMC”的字样置于圆形中央,还有镶嵌在箱底的镀铬脚架,这些美化细节让Fact.8有很好的家用感,然而还有一个细节,那就是磁吸网罩,让音箱正面不再有孔洞,观感上确实美观得多。
Fact.8的箱体设计其实不单是为了好看,如此狭小的面板和超常规的深度,有声学上的需要。狭小的面板,可以减少声音的绕射,声音的频率越高,产生绕射的可能性越低,同时音箱的面板越宽产生的绕射越多,而绕射的频率多为中低频段,对声音的纯净度会产生影响,如果处理不好就会影响中低频听感上的清晰度。其次是超常规的箱体深度,这是因为Fact.8采用ATL传输线设计,这种设计是需要一定容积的箱体来获得足够多的低频量感和下潜能力,因此修长的Fact.8才能获得低至28Hz的低频响应!要知道它只是采用5.5英寸的低中音单元啊。
Fact.8为2分频3单元落地式音箱,高音是PMC和SEAS合作开发的SONOMEX软球顶单元,这个单元的高频响应达到30kHz,另外它的分频点可以做到1.7kHz,可以兼顾部分中频的重播,据说高音单元上的金属保护网经过精心设计,孔的大小和距离都经过计算,目的是让这个单元有很好的扩散性能,听者无需端坐皇帝位即可获得良好的听音体验。
Fact.8用了2个口径为5.5英寸的低音单元,目的当然是增强低中频的效果。这两个单元是配合ATL传输线技术而开发,音盆采用轻质材料,音盆表面做了特殊的硬化处理,提高刚性,因而这个单元的反应快速灵敏,而且能承载强大音压。单元的盆架采用铝镁合金材料来制作,有重量轻、硬度高和散热性能好的优点。
Fact.8的背面,除了喇叭端子之外,还有两个三段调节开关,分别用于高音和低音的调节,用家可通过调节这两个开关来提升或衰减高音或低音,以配合环境达到自己的听音要求,这在PMC的民用音箱产品上是不多见的。
左上:SONOMEX软球顶单元,高频响应达到30kHz;
左下: Fact.8用了2个口径为5.5英寸的低音单元,目的当然是增强低中频的效果;
右: 除了面板狭小之外,深度也十分可观
音箱的分频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环,PMC的设计师给Fact.8设计了非常精密的24dB四阶分频器,电路板也毫不妥协地用上军用级玻璃纤维板材,为了良好的电流传导,电路板的铜箔也加厚了。元器件更是经过精挑细选,并且经过左右声道的高度配对,以获得完美的声音效果。Fact.8的接线端子和跳线是以铜为导体,表面经过镀银处理,支持双线分音,用家也可以用两台放大器来驱动。
PMC的民用音箱,笔者的感受是越高档的产品对放大器的要求越高,twenty.24和Fact.12都是如此,次一级的twenty.23和Fact.8则没有太高的要求,而这两个系列中的书架箱更容易搭配放大器。关于PMC落地箱的驱动问题,许多发烧友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配一台大功率的放大器,以喂饱ATL传输线产生强大低频量感所需要的能量,笔者还看到民间高手采用两台放大器来推动而获得满意效果的,其中一位居然是用两台相对廉价的放大器。
用什么放大器来搭配PMC Fact.8好呢?笔者思量了一下,决定用Bryston B135 SST2和AVM A5.2这两台曾经成功搭配过PMC twenty.26落地箱的机器,这样可以通过相同的放大器来对比fact.8和twenty.26声音上的不同。B135 SST2是Bryston新一代合并式放大器,内部完全采用双单声道的布局,其输出功率为135W(8Ω)和180W(4Ω),AVM A5.2则是一台输出功率为200W(8Ω)和350W(4Ω)的合并式放大器。
左上:Bryston B135 SST2 合并式放大器;
左下: AVM A5.2合并式功放;
右: Fact.8的背面,有两个三段调节开关,分别用于高音和低音的调节
与Bryston B135 SST2 的搭配
起初用Bryston B135 SST2 合并式放大器来推动PMC Fact.8,开声后获得一种有活生感的声音,是一种阳光而充满力量的声音,确实与之前的PMC有点不同。在播放王菲的“棋子”时,音乐背景的厚度相当的好,王菲的声音纤细如丝,声音的透明度很高,清新而自然,可以感到PMC Fact.8高频段依然保留了PMC音箱细致流畅的特点,低频的量感一如既往,而清晰度的提高和稍微增加的声音色彩着实让笔者感到欣喜。
笔者连续放了几首女声,如跨界女星詹金斯的“Angel”,“大眼妹”的《Spanish Harlem》等等,这个组合播放的人声确实纤细轻盈,低频的下潜很深,也很柔和,但打击乐器却是清脆得很,那种高低频的对比、清晰与柔焦的对比让歌曲显得更好听。
播放爵士乐现场录音专辑《Live is Life》第二曲“Billy Boy”,这是跳跃感很强的音乐,高频乐器丝丝入扣,这点与Bryston B135 SST2和PMC twenty.26的组合很接近,低频量感却还要多一些,中低频的厚度也增加了,同时也有不错的平衡度和真实度,空间感也非常好,另外这个组合的低频味道稍微浓郁,高频也带点色彩,并且两频延伸非常好。
在播放经典录音《皇家芭蕾》中 “葛培莉亚”的“序曲和玛祖卡”时,曲子显得热烈而场面宏大,低中频厚度增加了气势,高频凌厉但不单薄,低频的量感充足,无法想象是由身材如此苗条的Fact.8发出,最可怕的是如此低频量感之下还有相当好的透明度,这也许是减少绕射的狭窄面板在起作用。
与AVM A5.2的搭配
早在去年听AVM A5.2 推动PMC twenty.26时就对它有好感了,后来了解到AVM A5.2是D类放大器,由此让笔者对D类放大器刮目相看了,理论上D类较其它类型的放大器有更好的负载能力,同时又很环保。这台机器还有AVM A5.2T版本,前级末端是用电子管的。
既然能推得起PMC twenty.26,那AVM A5.2推动PMC Fact.8就不是什么问题。这回一开始就放上《皇家芭蕾》中 “葛培莉亚”的“序曲和玛祖卡”,从喇叭出来的是平衡大气的声音,低频的能量感十足,大动态的反应速度比上一个搭配稍好,低频也很厚实,整体声音比较稳重,透明度适中,真实度和音场塑造能力更是好,是一种干净快速的声音。
播放爵士专辑《Live is Life》第二曲“Billy Boy”,低频的厚度及能量都很足,高音乐器透明而不尖锐,乐器的实体感非常好,虽然没有Bryston B135 SST2推动PMC Fact.8那么犀利,但是更注重整体音乐表现。女声的表现更是让人欲罢不能,与上一组合的纤细女声不同,这一组合显得温润柔和,圆滑中还带着一丝磁性,耐听之至,如“大眼妹”的《Spanish Harlem》、詹金斯的“Angel”,包括王菲的“棋子”。
总结
与Bryston B135 SST2推动PMC Fact.8相比,AVM A5.2推动PMC Fact.8的声音突出了全频的平衡性,声音饱满而温润,具有很好的声音真实度和快速的低频反应。Bryston B135 SST2推动PMC Fact.8则显得细致入微,高频的侵略性更好,低频下潜更深。声场方面,后者会略微前倾,而前者则相对靠后一些。这两种搭配都具有很好的声音平衡度,消费者只须根据各自的口味去挑选即可。
经过两套搭配的试听,我认为PMC Fact.8依然拥有传统PMC音箱的特点——细致的中高频,强大的低频量感和干净的声音,除此之外还提升了声音的透明度及低中频的量感,同时也更好推,声音的改变让PMC Fact.8更有亲和力,因此它比老一代的PMC OB1i更符合笔者的胃口。
浏览 8,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