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照亮音乐史的单声道录音

简介:单声道和立体声都各有优缺点,后者并不是在任何较量下都优于前者。在本期杂志我们抛砖引玉,推荐一些优秀的单声道录音精品,引导尚未意识这个时期重要性的读者们,上溯至“诸神的黄昏”年代探寻被世人摒弃的光辉。
前言
自从1877年,美国的大发明家托玛斯·爱迪生发明了滚桶式留声机开始,人类文明就进入了单声道的录音时代。录音技术的出现深刻地影响了人们欣赏音乐的习惯和方式,也让演奏大师们的艺术传奇以奇妙的形式被永远保存下来,为后世人留下珍贵的参考。随着时代的演进,立体声录音录音在五十年代末出现,并且逐渐替代了单声道录音技术,于是人类从此又迈入了立体声录音时代。立体声录音逐渐发展和完善,从最初的双声道慢慢递进到多声道,让视频还原技术也随之大幅精进。到了现代,在我们生活的环境中,已经可以随时随地从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不同的方向,感受到全方位的声音世界,从纯技术的角度看,人类的录音方式从单声道过渡到立体声,是本质的飞跃,无可厚非。
立体声长年王道,让世人日益遗忘了单声道大行其道的过往。事实上由于受技术条件的制约,直到1958年以前,人们记录和播放音频的方式,仍然以单声道为主。而单声道录音技术流行的年代,正好与古典音乐艺术的繁盛时期重合。在此繁盛时代,古典音乐艺术发展到一个令很多人都无法想象的高峰,这个时期的音乐艺术不单单与音乐史上一些伟岸的身影直接联系,而且还留下了极高的艺术成就,以至于不少乐评人将这个年代称为“诸神的黄昏”,语义中不乏唏嘘感伤。在此之后,人们与那些伟岸身影留下的优秀传统渐行渐远,很多乐迷割裂了自己与伟大过去的联系,选择“顺应潮流”;后起的新人,能静下心来好好钻研艺术内核的人越来越少,作品中的音乐性逐渐被日益逼真的所谓录音效果所覆盖,这样的审美趋势使得愈发浮夸的舞台表现与哗众取宠的商业效果,成为唱片录音的重要考量。由此,历史上那段黄金时代所留下的单声道录音便更显珍贵。
我们这本音响杂志的读者,基本脱不开发烧友的范畴。音响发烧友的重要特征,就是对录音传真度,以及音响还原效果的苛求。那么,为什么在录音技术愈发先进的今天听音乐,我们还应该回过头去听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前的单声道录音?这是否违背了音响发烧的初衷?其实不然。首先,不可否认的是单声道录音年代留下的众多音乐大师和巨星们的伟大遗产,具有不可替代和复制的价值,要亲炙这些历史上的大师杰作,单声道录音是不可绕过的宝藏;其次,录音方式的选择与成本控制、音乐类型、录音环境、后期制作等环节息息相关,比如双声道的录制成本要高于单声道,也相对更加复杂和难以掌握;单声道适用于一些纯音乐的演奏或者简单的歌曲演唱,而且可能可以更好地反映演奏的整体效果;又比如在一个小的录音棚内录制乐队的演奏,单声道录制的效果可能更好,因为这个环境下需要多个麦克风来捕捉不同的声音,但是录制的空间不够大,容易出现声音相互干扰的问题;单声道和立体声的录音方式在后期制作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方式简单,可以使用混音器将所有声音混合在一起,调整音量、平衡等参数,而后者复杂,需要进行立体声声像处理,调整左右声道的平衡、相位、延迟等参数,没有足够的技术和经验的录音师,可能会弄得一团糟。
综上所述,单声道和立体声都各有优缺点,后者并不是在任何较量下都优于前者。不少资深乐评人和音响发烧友,都认为很多单声道录音的小提琴音色,甚至比立体声录音更为接近真实小提琴的声音。这恐怕也是拉宾、梅纽因、卡萨尔斯等音乐大师的单声道录音在音响圈始终名声不坠的主要原因。无论是音乐欣赏还是音响发烧,积累到足够经验,到了一定的境界,不可避免会与单声道录音年代交汇。这个时期的宝藏如此丰厚磅礴,又如此耀眼夺目,一定会使我们的精神世界进一步拓展而丰盈。在本期杂志我们抛砖引玉,推荐一些优秀的单声道录音精品,引导尚未意识这个时期重要性的读者们,上溯至“诸神的黄昏”年代探寻被世人摒弃的光辉。

更多专题

那些照亮音乐史的单声道录音 | 重温夜上海的灯红酒绿

在时下音乐圈里,翻唱之风虽然仍然盛行,但是号召力已经开始回落,这表明消费者也在慢慢认识到,唱片公司一窝蜂起来搞的这些低成本的翻唱音乐,其实并没有多少实际的音乐价值。我们可以预见,翻唱之风刮过之后,除了 ...
浏览 297

您可能还喜欢...